发布导读
理解乡土,才能更好读懂中国。3月4日是全国两会开幕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选取湖南省10个村,推出“十村•五年”蹲点调研报道,深入探寻、生动展现三湘大地乡村振兴新路径、新图景。沅江市四季红镇阳雀洪村作为党建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的典范,得到了新华社的重点关注和深度报道。详情请看↓↓↓
春节前,湖南省沅江市四季红镇阳雀洪村出了一件“新鲜事”。村里举办了一场“百家宴”,为了赴宴,没买到火车票的老党员夏建楚“千里走单骑”,骑了3天摩托车,从广西南宁儿子家赶回村里。
“村党支部一声号召,我们都希望回来帮点忙。”63岁的他动情地说。100多桌酒席、1000多名村民聚在一起,热闹开怀的聚会,折射着这个洞庭湖区小村的人心之齐。
“光靠上面帮,帮不来乡村振兴。”村民们感慨,曾经矛盾突出、发展乏力的“问题村”,摇身变成干群齐心、活力十足的“先进村”,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村党支部从“弱”变“强”。
时间倒回2018年底。在各级帮扶下,阳雀洪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我们很清醒,那会儿仅仅是过了‘及格线’,远没有达到‘优等生’的水平。”村党支部书记刘自武说。
最突出的问题是,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软弱涣散”,村民对村“两委”班子没信心,对村里的事情不上心。“想修路,要砍谁家的树、占谁家的地,谁也不同意。疏通沟渠,除了村干部没人愿意干。”村干部回忆。
“得把支部强起来,才能把人心聚起来。”对于刘自武来说,这是他上任以后的头等大事。
先从党员干部开始。刘自武带着新班子,挨家挨户拜访党员、退休村干部和村小组长。“大家有意见,有想法,关键是没有讨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在刘自武的组织下,阳雀洪村“党员夜话”开起来了。40多名在家党员和群众代表,围绕村里大小事谈见解、出主意。
“新班子新气象,必须要做出看得见的变化”“到处‘脏乱差’的环境必须要改变,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说干就干。村干部带头,党员志愿服务队参与,捡垃圾、清河道、栽树,推动道路“白改黑”等建设,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也让村里发生着点滴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一开始“站着看”,慢慢地“一起干”,参加义务劳动在阳雀洪村逐渐成为“潮流”,也点燃了党员干部和村民共同参与的热情。
有了党员群众支持,村里发展的路子越走越顺。
前往湖北潜江等地考察学习之后,村里一致赞同发展稻虾产业。随即建立“支部+合作社+村民”的联结模式,成立阳雀洪村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组织大家规模化种养稻虾。
如今,村里不仅在本地发展起1500多亩稻虾种养,还不断向外地拓展,综合种养面积超过6500亩,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冷库和稻虾集散中心也很快建了起来,包装印刷工厂、食品加工厂“忙”起来,文化长廊、健身广场等设施用起来,“村BA”“村晚”办起来……
“党员干部带头干、带头试,村民跟着支部走,我们找到了一条发展的好路子。”村民黄金全说。
2024年年终总结,刘自武向全体村民宣布,村集体收入超过36万元,现场一阵欢呼。
采访过程中,他自豪地告诉记者:“过了年,一些回村过年的年轻人找到我,说不走了,要一起发展稻虾种养,要参与村里的文旅融合项目。”
来源 | 新华社
编辑 | 刘敏
一审 | 刘敏 二审 | 孙帆 三审 | 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