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里环境差,房屋破旧。如今,政府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厕所改造行动,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树木,特别漂亮。” 近日,沅江市漉湖湿地保护与发展事务中心漉湖社区的一名农户高兴地分享着社区的变化。
近年来,沅江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要求,稳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双轮驱动
琼湖街道保民村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典型的洞庭湖区“田园水乡”风貌,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古塔文物等景观资源极具价值。村里近3000亩的农业生态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连续举办了两届的 “沅江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更是火爆,开幕式当天就迎来近2万名游客,一个月的花期内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节日期间,村民、合作社等设置124个售卖摊位,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600多万元。
南嘴镇南嘴村则专注于柑橘种植,引入现代化技术并邀请专家培训,果实品质和产量显著提升。通过电商平台,柑橘畅销全国,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同时,举办采摘节活动及圣树樟抱腊的美丽爱情故事,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发展,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
环境整治:打造宜居乡村新风貌
阳罗洲镇东新村以“一轴两带”的规划形式精心设计村容村貌,对村庄内的节点位置进行提质改造,致力于打造美观的庭院环境。在建设过程中,东新村严格按照美丽庭院“八个一”的标准,对庭院及空坪隙地进行了全面的绿化美化,确保村庄内无断壁残墙,环境整洁宜人。同时,村民们积极配合,将农具、建材等生产生活用品有序存放,家禽实行圈养,圈舍保持卫生,杜绝了散养放养的现象。菜园、花园、果园布局合理、整洁有序,菜土规范平整,围栏美观整齐且实用,露天粪坑和乱搭菜棚的现象也已不复存在 ,整个村庄呈现出一片整洁美观的景象。
茶盘洲镇南洲村则通过人工清障、渠道清淤疏浚以及拆除渠道堤坝等行动,有效确保了河水清澈、河道畅通,为村庄生态环境的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下,南洲村对村庄空间进行了改造升级,以砖砌菜园矮围、建设混凝土菜园步道的方式,规范了菜园布局,提升了实用性与美观度,并通过栽植紫薇、木槿等花卉树木,进一步美化了村庄环境。一系列举措让村庄变得更加美丽宜居,为村民营造了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目前,沅江市已有20个和美乡村建立了完善的垃圾分类制度,村里设置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村民们按照要求将各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同时,为确保垃圾处理有序进行,各村还专门成立了垃圾回收队伍,定期收集可回收物,对有害垃圾则统一交由专业机构处理,而其余垃圾也会进行无害化填埋或焚烧。通过这些举措,村庄环境愈发整洁干净,为村民打造了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文化传承与创新: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草尾镇大福村积极开展新文化建设推广,高标准建设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送电影下村、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同时,成立村民文化社团,鼓励村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尚。
在阳罗洲镇俩仪村文化礼堂,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则在一旁追逐玩耍,传承着乡村质朴的情谊;村头的广场上,妇女们身着彩衣,翩翩起舞,舞动着新时代的幸福节拍,大家都对乡村振兴前景充满希望。
基层治理:构建和谐有序乡村社会
沅江市多个乡镇的村庄在乡村文明建设与治理方面积极作为,亮点频出。草尾镇东红村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坚决遏制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
共华镇双阜村同样积极发挥红白理事会的职能,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不仅如此,还通过广播宣传以及架设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文明风尚,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四季红镇四季红村则开展了“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通过树立榜样,激发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弘扬了文明新风,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此外,村里还建立了村民议事会,让村民广泛参与村务决策,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在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中,村民议事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沅江,这片承载着洞庭湖农耕文明的土地,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丰富的特色产品。这20个和美乡村在产业、环境、文化和治理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描绘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助力更多乡村迈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之路。
责编:黄泽东 审稿:黄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