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十四五”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利发展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2023-12-18 11:20 信息来源:市政务公开办 作者:市水利局 浏览量: 【字体: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水利兴百业兴。“十四五”时期,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聚焦“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实际问题,围绕“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结合我市水利发展实际,特制定沅江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水利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保障农业生产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全市有大小堤垸8个,其中重点垸(长春垸、大通湖垸)2个,蓄洪垸(共双茶垸、保民垸)2个,一般垸(净下洲垸、永新垸、畔山洲垸、目平湖垸)4个,一线防洪大堤314km,涵闸150处;有重点内湖渍堤(含通湖渍堤)397.12km,涵闸395处;有重点间堤252.556km,涵闸31处。全市2处蓄洪区总蓄洪容量19.01亿m3,已建安全台6533.5m2,救生台212.1m2,避水楼6.72m2,撤退道路20km

全市内有中型水库2座(胭包山水库、浩江湖水库),总库容17830m3;有小(Ⅰ)、小(Ⅱ)型水库15座,总库容832.3m3;有山塘1846处,实际蓄水量5168m3;有电力排灌机埠530处,81723kw。其中灌溉机埠217处,8688kw,排涝机埠313处,73035kw;有干支渠13402301.2km;有斗农渠41707011km,已衬砌95km;有田间渠道25899km,已衬砌9748km;有渠系配套建筑物10982处;有田间渠道小型建筑物51798处;有引水工程61处,引水能力19370m3;有内湖9个,实际蓄水量5122m3;撇洪河115.11km,撇洪面积29.822km2

全市有灌区11个,其中中型灌区9个,设计灌溉面积102.34万亩;小型灌区2个,设计灌溉面积2.3万亩。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0.380.45之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76亿m32013年供水量3.35亿m3,用水量3.35亿m3,属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全市已新建农村饮水安全水厂37座,年设计供水能力2502.2m3,年供水量1807.8m3,供水人口63.86万人。

(二)主要成就

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是水利投资规模较大、水利基础条件较好、人民群众直接受益较多的时期。“十三五”共计完成投资24.92亿元。

1、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1)堤垸建设成绩突出。共计完成投资11亿元,其中:共双茶蓄洪垸围堤加固建设已全面完成,完成投资3.5亿元;加固堤防121.74km,保护人口16.9万人。防洪能力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改造电排9处,改造涵闸11处,加固一线防洪大堤45.5km,渍堤3.5km,保护人口6.5万人。共双茶蓄洪垸茶盘洲镇、泗湖山镇、共华镇等3处安全区建设已全面启动,朱家咀安全台建设基本完工,共计完成投资4.5亿元。共双茶蓄洪垸分洪闸建设已全面启动,完成投资1.9亿元,保护人口16.9万人。

(2)山洪灾害防御明显加强。全市山洪灾害预报系统、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已完工,山洪灾害易发区工作进展顺利,在抗御山洪灾害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完成投资0.15亿元。

(3)排涝及灌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共计完成投资3.6亿元,其中:大通湖垸、共双茶垸、长春垸三大涝区泵站更新改造已基本完成,完成投资2.4亿元,改造电排130处,改善排涝面积45万亩。大通湖垸东南片补水工程已完成,新建电排2处,渠道生态护砌21.3km,改造涵闸97处,完成投资1.2亿元,改善抗旱面积43.62万亩,受益人口31.14万人。解决了我市大通湖垸东南片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满足了群众生产用水需求,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4)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市、镇二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体系已初步建成,堤防管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长春垸堤防加固完成投资0.5亿元。

(5)河道整治初见成效。河道采砂管理进一步规范,涉河项目工程规范有序,河道行洪隐患日渐减少,全面启动了巴南湖采区采砂,采砂1800万吨。中小河流已基本得到治理,共计完成投资0.46亿元,治理长度26.5km,保护人口15.6万人。其中:塞阳河二期完成投资0.26亿元;四兴河二期完成投资0.2亿元。“十三五”水利基础设施共计完成投资15.71亿元。

2、民生水利成效显著

(1)安全饮水成绩显著。共计完成投资6.4亿元,其中:金南供水工程完成国家投资0.4亿元,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3.8万人;大通湖垸集中供水工程完成国家投资4.0亿元,供水人口33.2万人,供水规模6m3/d;共双茶垸集中供水工程完成国家投资2.0亿元,供水人口21.66万人,供水规模4m3/d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共计完成投资1.58亿元。其中:2016-2018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完成投资0.38亿元,解决了南大膳镇的南丰垸、堵堤,草尾镇和平、幸福、合作社阳罗洲镇的土包村;黄茅洲镇民心、洞庭滨和黄茅洲村;阳罗洲镇的友丰、俩仪、吕丰6个村;草尾镇民主村和南嘴镇的南嘴村、白家沟等16个村农田抗旱,受益人口7.2万人,受益面积8.5万亩。2016-2019年全市沟渠塘坝增蓄建设完成投资1.2亿元,总长度1913km,受益人口69.34万人,受益面积87.63万亩。

(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南、赵公湖等39.0km2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完成投资0.05亿元。“十三五”民生水利共计完成投资8.03亿元。

3、水利建设管理成效显著。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有了切实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质量水平稳中有升;水利建设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形势乐观稳定;水利行业监管不断加强,进一步加强了项目“四制”管理,水利建设市场平衡发展;水利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4、水生态文明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加大了水生态建设工作力度,制定了全市水生态建设规划,实施了以五湖连通二期工程为重点的建设工作,已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受益人口15.8万人,受益面积8.5万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水利事业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仍然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防洪安全方面

(1)洞庭湖区堤垸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一是2个重点堤垸(大通湖垸、长春垸)防洪标准偏低,不能保证防洪安全要求。二是共双茶蓄洪垸分洪闸、安全台、安全区等安全设施正在建设,不具备应急分洪条件。三是4个一般垸(目平湖垸、净下洲垸、畔山洲垸、永新垸)受政策条件限制,防洪安全建设滞后。尽管洞庭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全市仍有部分堤防的防洪能力较低,湖区堤防未达到规划的治理标准,防汛压力大,防汛形势依然十分严重。

(2)洪雨水调蓄空间萎缩。一是洞庭湖区河湖水系淤积严重。三峡建成后,四口水系来水减少,枯水期断流提前,时间延长,河道淤积断流现象日益加剧,河湖河床抬高,河湖调蓄空间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洪水行蓄;二是垸内河湖淤积严重。湖区河湖岸坡含沙量较大,在雨水冲刷与浪蚀作用下,边坡较易垮塌,造成垸内河湖淤积严重。

(3)中心城区防洪排涝问题突出。尽管我市城市防洪已形成闭合圈,但堤防建设标准不高,仍存在洪水风险。另外因城市管网过流能力不够,“肠梗阻”现象严重,城市排涝管网不能满足排涝要求,高洪水位下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明显不足。

(4)全市排涝能力有待提高。经过大型泵站改造及重点易涝区整治工程建设,我市仍有部分中小型泵站年久失修,不能满足排涝需求,农村排涝能力整体不高。

2、饮水安全方面。一是洞庭湖区地下水源铁锰、氨氮超标,不能满足饮水水质要求。二是农村供水水源单一,抗风险和应对水污染等突发事件能力严重不足。三是农村饮水工程水厂零散,运营模式与机制不健全,供水工程建设标准低,工程运行成本高,收益与成本不匹配,多数工程难以良性运行。

3、用水安全方面。一是降雨时空不均。我市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降水的60%左右,期水多成涝、枯期水少多旱。二是三口水系来水减少。三峡建成后江河关系变化,三口水系来水减少,洞庭湖区域内季节性缺水严重。

4、河湖生态安全方面。一是洞庭湖区湿地退化加剧。受江湖关系变化,长江三口入湖水量大幅减少,断流提前、时间延长,枯水季节河湖水位越来越低,导致现有湿地萎缩,湖区生态系统退化加剧。二是城乡污染整治有待进一步加强。城乡污水处理管网不完善,雨污未实施分离,污水收集处理率不高,城乡黑臭水体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村水系现状与美丽河湖愿景存在差距。农村河道山塘淤积、平原河网断头河问题较为普遍。垸内外水系连通不足,水体流动性差,农村面源污染和生产生活污水汇积河道内,易造成农村水环境恶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山水林田草缺乏有效统筹保护,加上开发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破坏生态,导致水土流失问题还时有发生。四是岸线空间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河湖岸线的防洪、供水、生态环境保护及开发利用功能缺乏统筹协调,水土流失严重,河流被侵占破坏严重,水生生物锐减,尚未形成完整的生态廊道。

二、“十四五”水利发展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指导,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河长制工作为总抓手,构建沅江“安全水网”,力争到2025年,形成旱涝无虞、饮水放心、用水便捷、宜居生态和智慧高效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贯彻人水和谐理念,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高效利用水资源。规划编制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并兼顾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重视调查研究,注意倾听和尊重基层和当地群众的意见,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防洪、灌溉、水生态环境等民生水利问题,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规划应充分考虑防洪、排涝、供水、灌溉、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综合需求,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进行综合规划。其它行业涉水项目的建设服从水利规划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利发展程度,统筹考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水利发展的思路与重点,合理确定规划目标、主要建设内容和工作重点。

坚持开发与节水并举、治理与保护并重。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并重,并把节水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同时考虑。

坚持建设和管理并举,突出管理。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现象,把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涉水工程建设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建立水利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民营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根据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财力的可能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目标和发展规模,整合各类涉水资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三)发展目标

1、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创建全国县级水生态文明城市,打造“五湖水城,生态沅江”。有效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2、防洪抗旱减灾目标。大通湖、长春两堤垸达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共双茶、保民两蓄洪垸超过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目平湖、净下洲、永新、畔山洲四个一般堤垸达到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修筑沅江城市防洪圈,达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全面提高排涝能力,中心城区、阳罗洲镇、草尾镇、四季红镇达到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农村达到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三日末排干至水稻的耐淹水深(50mm);遇60天干旱有水源保障;水库和水闸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全面降低病险率。

3、民生水利目标。2025年,解决全市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施中型病险水闸加固,大幅度降低水库、水闸病险率;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防旱抗旱能力。

4、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必须开源与节流并重、保护与利用并举;不断完善“综合开发、科学高度、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资源潜力。初步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逐步缓解工农业及人民生活用水矛盾。大力兴建各类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具体目标为总供水能力13亿m3;总供水量10亿m3;城市供水能力4.7亿m3;乡镇供水能力及供水量5.3亿m3;城市居民饮用水达标率100%;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率95%

5、资源节约保护目标。2025年,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城镇污废水处理量、污水处理回用量、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均要达到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地表水质量标准努力实现《沅江市水功能区划》确定的目标。

6、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目标。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重点对沅江“新南湖、明朗山、草阳渠”的水土保持治理,以及对南洞庭湖湿地、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及南洞庭湖风景名胜区等湿地生态修复。采取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控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同时,基本建成我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测网络。

7、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目标。通过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一是中小流域的系统治理得到加强,洪水威胁严重、洪涝灾害较频繁、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得到增强,工程性缺水地区或贫困地区的重点中小城镇和人口较集中乡村居住区供水水源得到可靠保障,河道生态治理不断推进,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二是南洞庭洪道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体系不断完善,逐步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工程优化、保障有力的河湖水系连通格局,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防洪除涝减灾能力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明显提高;三是水资源保护得到加强,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得到有效整治,河道水质逐步改善。通过多种措施,力争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江河安澜、人水和谐。

8、水利法制建设目标。继续完善水利法规,加强水行政执法,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机制。

9、智慧水利建设目标。继续加强科研、水文、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市防汛抗旱决策指挥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结构合理、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10、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深化水利改革,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管理体制。开展水量分配工作,不断完善水污染管理、投融资、水价形成、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四)主要任务

立足沅江现实基础,全域配置优质水资源,谋划防洪、饮水、用水及河湖生态四大水安全格局。

一是以洞庭湖区为主战场,以大通湖垸、共双茶垸、长春垸为重点单元,以中心城市为重点保护对象,构建“一湖三垸一城”防洪格局。

二是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优质水的目标,优水优用、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建管专业化”,构建大通湖垸、共双茶垸、长春垸三大片集中供水格局。

三是坚持适水发展,强化全过程节水,保障粮食安全、产业发展、能源安全、水运安全,构建全域用水格局。

四是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河湖生态空间管控,打造洞庭湖最美岸线,恢复洞庭湖生态功能,建设清水廊道,构建全域河湖生态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完善治水新思路。“十四五”期间,我市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为:着力打造“四个水利”,建设完善“四大体系”,大幅提升“八个能力”。

一是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基本建成重点垸、一般垸和蓄洪垸较完善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共双茶垸安全区建设及大通湖、长春堤防加固等工程。加大洞庭湖沅江部分的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好各垸排涝能力建设。加强城市防洪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资源水利,基本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提质改造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强化水利管理,健全应对突发性水危机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四是同步打造生态水利,基本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向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对农村沟渠与排水系统进行建设和整治。继续实施共双茶垸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加快河湖连通建设,恢复和保护湿地。要把水利建设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建管并重,加快水利科学发展,服务沅江高质量发展。重点要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提升防洪保安能力;着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加强排灌工程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强化法规和制度建设,提升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以河长制工作为总抓手,完善建设管理新机制,提升行业发展能力;加强行业队伍建设,提升科学发展能力。

(二)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沅江市“十四五”水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发改、财政、农业、林业、环保、住建局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项目带动,积极破解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问题,确保各项水利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确保深化水利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

(三)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应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完善、规划项目立项审批等各项管理制度。应在“十四五”水利综合规划的指导下,继续编制各项专业规划、专项规划,逐步完善规划体系,具备条件的应适时开展项目可研,在规划项目立项过程中,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国土资源、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气象等相关部门应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取水许可、水土保持方案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四)强化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根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建立前期工作市场准入和终身负责制度,不断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加大前期工作投入,满足规划实施对建设项目储备的要求;强化前期工作审查审批,确保建设项目符合流域综合规划。

(五)广辟资金来源,保障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切实增加地方财政预算投入,建立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在逐步增加财政性投入的同时,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六)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机制,保障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对综合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综合规划及实施情况,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营造全社会关注与监督水事活动的良好氛围,探索建立水利建设项目公示和听证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参与水利项目前期和建设各阶段的论证;发挥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提高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建立公众反馈意见的执行监督制度,鼓励社会公众有效行使监督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