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沅江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为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生态名市”目标要求,特制定《沅江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十三五”环保规划完成情况
“十三五”期间,在沅江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全市集中精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基本完成“十三五”环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大幅下降,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求进,环境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一)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按环境统计口径2020年比2015年有大幅的下降,二氧化硫下降85%,COD下降9.3%,氨氮工业排放下降44%、总体下降3%。
(二)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不断改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评价结果“较好”,达到二级控制标准,交通噪声评价结果“好”,达到一级控制标准。过境客水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城区主要水域上琼湖、下琼湖、蓼叶湖、小叶湖、浩江湖、石矶湖、胭脂湖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向好的趋势。城内七湖水质由劣V类向III类转化。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100%。中心城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8天,优良率92.3%。全市有林地面积149.73平方公里,權木林地面积72.33平方公里,其他林地面积186.4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24.88%;自然保护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6.2%;水域湿地面积971.6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48.28%;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6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38%,村庄绿化覆盖率40%,绿色通道覆盖率90%。
(三)生态创建工作成绩显著。沅江市主体功能被规划成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共创建省级美丽乡镇1个,省级美丽村2个,市级美丽村21个。推进生态创建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实施七湖联通工程,建设岸边风光带。城乡道路白改黑和旧城区改造加速,城市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城乡人民深切地感觉到了居住环境的优美。
(四)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绿经济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累计淘汰造纸产能40万吨、粘土砖瓦产能55.7万立方米,提前2年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对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低端产能实施市场出清,关停取缔低、重、差企业2家。大力发展绿经济,构建循环产业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资源生态循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5%。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受到省、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部门肯定。
(五)重点工程建设成绩不俗。“十三五”期间,全市环保重点工程建设6个,累计完成投资18.185亿元。项目建设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对资源的整合,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带来企业更加长足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美好的生态环境、融入大自然的生活场景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促进了全市人民身心的健康发展。
(六)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环保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了国控污染源视频监控中心、2个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顺利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对沅江监察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验收。5年共受理和协助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登记表、报告表和报告书260多个,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30多个,环评制度执行率达85%。调处污染纠纷1260余起,处理人大政协环保提案15个。
目前,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水环境与生态环境污染。市域水体非工业有机物污染和氮磷超标富营养化严重,市城区的上琼湖、下琼湖、蓼叶湖和榨南水质为国家地表水质量Ⅳ类,属于轻度污染;石矶湖为劣Ⅴ类水质,属于重度污染。由于沅江市北部地区地质自然特征铁、锰含量超标,导致“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水质无法提高,达标率仅为25%;部分耕地土壤污染等。二是全市大气杨尘污染没有根本扭转,城区环境空气质量PM2.5超标天数过多。三是城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乡镇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刚刚起步。四是生态环境修复及湿地建设保护任重道远。
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思路
“十四五”期间,是我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尤其是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建设绿色沅江。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强化源头控制,重点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推进多污染综合治理,分区管理,优化布局;改革生态环保、生态建设、生态管理和生态监督制度;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建设“生态沅江、绿色沅江、大美沅江”。
保护优先,防治结合。建立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开展公共绿化和家庭绿化,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市的建设。坚持源头预防,在经济社会发展战备、政策和规划研究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坚持环境优先,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坚持通过全过程预防,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融入环境保护;坚持高效治理,不断提高治污设施和运转水平。努力还清旧帐,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消除环境安全重大隐患。
政府主导,社会共治。按照政府主导主管,各级分工职责明确,社会大众参与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目标指标的区域和行业差别,实施区域性、特征性污染控制,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情况的环保模式;实行有区别的环境保护目标,层层落实、严格考核、各负其责。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新时代社会相适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重大制度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沅江市基本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达标的宜居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城市。
2、分项指标
排污总量控制指标
控制污染因子名称 |
2020年 基数 |
2025年 控制指标 |
削减率(%) |
指标属性 |
|
国控 |
COD |
20153吨 |
18541吨 |
8 |
约束性 |
氨氮 |
1842吨 |
1695吨 |
8 |
||
二氧化硫 |
12634吨 |
11623吨 |
8 |
||
氮氧化物 |
3350吨 |
3082吨 |
8 |
||
VOCS |
|
|
10 |
||
单位GDP二氧化碳 |
|
|
25 |
主要水环境质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