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的“蛋糕”不能“乱吃”
基层干部是我们美丽乡村的“主心骨”“领头雁”,是农村建设的“钢筋”“水泥”,而“偷工减料”就是“自毁长城”。近日三湘风纪通报基层某村委主任唐赛军,把民政局下拨的1万元临时救助金随意“分吃”,将其中2600元用于村干部到韶山参观旅游,4900元用于修缮土地庙,余下2500元被五名村干部私分,唐赛军等人都因此受了处分。村干部应该是乡村发展的带头人,是扶贫资金的“管家”,但不能乱“当家”,随心所欲瓜分扶贫的“蛋糕”, 擅自作为活动经费,或充实自己的“小金库”,都是乱作为,受惩罚是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早就强调过,“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干部与老百姓应该是手把手心连心的,该操心的是如何为乡亲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帮助提供就业方向、致富门径、技术指导等服务。村干部应该是百姓贴心的“管家”,帮助保管村民的“钱袋子”。“管家”不是“当家”,“扶贫”不能“吃贫”。不能掺假不能“揩油”,“雁过拔毛”的行为只会让自己丢了“面子”,失了“里子”。乱动扶贫的“蛋糕”,只会“吃不了兜着走。”对扶贫的项目资金必须正确使用,把扶贫资金“花在刀刃上”。作为村干部,第一要著是学好政策法规,做个“明白人”,学好惠民之法,做个“真心人”。
治理“微腐败”的源头,精准检查是关键。破解基层“有事没人做,有人不会做,做事不精准”的难题,纪检监督加大专项治理力度,经常入户督查,清查扶贫资金和项目。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党的好声音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让群众充分享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建立“清风微信群”,让群众“点单”,干部“买单”,纪委“查单”。发现问题线索,大力推广“线上办”、“网上办”、“掌上办”等“非接触式”渠道,鼓励“多跑网路,少跑马路”。 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发现有侵占、挪用、截留、私分群众资金等行为,从严处理,坚决将“拔的毛”退回去。纪委“摆摊”,现场办公,盯紧“微腐败”高发领域,让监督长出“千里眼,”“奔着问题去”,“ 盯着问题做,”聚焦突出问题,加强监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村民的获得感。
强化基层微小权力监管,把权力晒在阳光下,让扶贫资金“透明”,“敞亮”民心,守住扶贫的“奶酪”,护航脱贫攻坚就能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