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21 年坚守流行病调查和应急处置岗位,默默无闻与病毒对垒上阵,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他就是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支部委员、副主任付侃。
今年42岁的付侃,出生于湘西,1999 年7月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199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怕传染,但不怕传染病,学的就是预防医学,父亲是60年代的医科大毕业生,子承父业也算是传承家风”。付侃坦言自己的预防医学专业情结是从父亲在湘西工作当医生时萌芽的。付侃在父亲的豁达敬业、言传身教里成长,他暗暗发誓,长大了就做父亲那样的人。每年,他和机动队同事跑乡镇跑学校接种疫苗,调研农村疾病预防现状,结核病患者康复情况摸底,不分风里雨里,没有高温与寒冷季节,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与孩子们亲密接触,与传染病患者促膝交流,他戏称自己不仅是泥里的一株鱼腥草,入药微甘清凉去火,他还要做疾控一枚小小的硬核!
2009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沅江市桔园学校领导电话,称疑似有疫情出现,领导派付侃带队去学校调查。那天,母亲摔伤,髋骨骨折,需要立即手术,他无法前去照顾,只得和手术医生电话联系,请同学帮忙去照顾。通宵的取样检测分析拿处置方案报告,当他和疾控中心的医生第二次走进学校的时候,他看到学校围墙外面有几百个家长在焦急地等待他们的处置结果,刹那间,他明白了他们工作的神圣,与传染病毒作斗争,护航群众健康是天大的责任!
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时,为减少他人被传染的威胁,为减少群众恐慌,他总是与疑似病例患者保持“零距离”接触。太多的出入疑似疫情场所让同志们十分担心,他内心清楚,作为疾控工作者,在“大家”与“小家”的取舍上,必须以大局为重。付侃下班后,总是将科室的咨询电话转移到自己的手机上,不管多晚,他都不厌其烦,耐心解答,尽力帮助。
疫情,总是突如其来。今年春节,正在吃团年饭的付侃接到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的电话,沅江出现冠状病毒疑似病例。他放下筷子,立马通知机动队队员们,飞速赶到疾控中心紧急集合。第一时间,付侃就准备好了流调、采样、消毒的工具,装备箱、喷雾器,同事们的口罩、手....
当疫情机动队队员们完成初步调查和处置工作回到沅江,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饥肠辘辘的队员们每人一包泡面,在一起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除夕夜。连续二十多天辗转在全市疑似疫情出现的最前沿,没有回过家,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就在寒冷的冬日里用冷水洗一把脸, 让自己保持清醒,饿了泡一碗方便面,累了坐在办公椅上闭目眯一会儿,一旦接到命令立即投入战斗,无论疫情出现在哪里,他总是第一个赶赴现场。
他的时间表里没有白天与黑夜,特殊时期,他每天休息的时间仅有两三个小时,作为沅江市最权威的流行病学专家之一,他随时接受咨询,指导基层医疗单位开展疫情防控。他的手机成了公开热线,工作群变成了答疑群。不时有亲戚朋友打电话给付侃询间疫情的相关消息,多天看不到他的父母亲在电话那头哭了,80多岁的老母亲,手术后遗症半身不遂,只能卧床躺着,妻子同在疾控加班,十来岁的孩子问爸妈怎么不回家,家里的事都只能通过电话联系。他对母亲说,他很安全,他是医生,他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凯同志曾获得过省、益阳市应急比武一等奖,“益阳市好医生”“沅江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还多次受到沅江市人民政府嘉奖,2次荣立三等功,赢得了领导同事们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