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记最美老干部李秉堂

时间:2019年10月08日 作者:熊梦红 [字体: ]


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是日寇侵华的见证者;他一身正气、刚正不阿,是沅江药政工作的铁面包公;他艰苦朴素、笔耕不停,是《黑河川抗日儿女》的作者。他远离家乡,扎根沅江。他就是沅江市军队南下离休老干部李秉堂。

峥嵘岁月,屡建奇功

1943年,虚岁12岁的李秉堂参加张奎海老师组建的抗日儿童团。在张奎海老师及当地游击队的领导下,他和小伙伴们用年幼的外表迷惑敌人,假装在山林间做游戏、追赶等,摸清敌军人数、持械数量及种类等等情况,给当地游击队和八路军打击日寇的斗争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

1948年6月16岁时,李秉堂志愿入伍了冀热察军区白求恩学校,学野战外科战场急救,后调入野战医院、作战部队,任卫生员、战地救护组长、护士班长、司药、军医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而后南下。

当时,野战医院破伤风针奇缺,为了让有限的破伤风针得到有效地运用。李老主动要求靠近前线,检查伤员是弹片所伤还是枪伤。他仔细辨认每个伤员的伤口,若是枪伤,他便在伤兵的绷带上打个叉,若是弹片所伤就在绷带上打三道杠。他因抢救伤员不畏生死、工作认真负责而屡屡立功。

平津战役后,他因在战场上不怕死、不怕苦的狠劲与数次立功表现,被保送到华北军区医科大学张家口市第三分校深造。

1949年7月,李秉堂与一批同学一起到四野新组建的南下教导师报到。他在部队南下的誓师大会上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同年9月入党。

南下入湘途中,部队部分战士出现了拉肚子、打摆子、生疥疮等疾病。在大军远离医疗单位、药品供应困难的情况下,他深入群众,收集民间验方。用黑口草、辣蓼草治好了战友们的拉肚子病,用他自制的淡硫化石灰水外涂、茶枯饼泡水洗浴等方法给战友们治疥疮,控制了疾病的蔓延维护了指战员的身体健康,保护了部队的战斗力,因此,他又广受指战员们的好评。

到达湖南后,他被编入47军进驻湘西剿匪,参加了“三江会剿”等诸多战役。他身经百战英勇顽强,广受指战员好评,多次立功受奖,荣获大军区以上领导机关颁发的军功章7枚。

一身正气,刚正不阿

1964年,李老从湖南省军区直属门诊部中西大药房负责人岗位上军转至沅江县主管药政工作。报到后,李老就在县城四处转,这一转便转出了问题。他发现沅江县的药政基本上疏于管理,问题严重,假药劣质药泛滥。

刚从部队转业的李老自然深谙从药品供应渠道抓起的道理。

如他所料,他遇到了某单位个别领导的干扰,后来,惧于他曾为军人的临事胆识和果断作风、过人魄力,该单位只好做出让步,让李老带人检查药材仓库。发现西药有过期失效的、中药中的柴胡是柴胡苗、乌梅是桃崽子……这个结果,让李老这个北方汉子气愤之余,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处理好该单位的假药劣质药事件后,他便和下属们下乡检査各医院的中药房及库房。

下乡期间,李老怕吃人嘴短,他一日三餐都是在乡里集市上的饭店解决的。一次到达某镇医院检查时,医院负责人接到消息,县药政管理处的李领导会到他们医院检査药政,早早就备好饭菜。

李老进门一看,满满一大桌菜,脸上立马有了愠色,他指着自己前面的一碗汤与一碗白菜对负责人,“我只要这两样,剩下的撤掉吧。”

负责人好说歹说地劝李老,李老就是不肯动筷。

这时,医院的午餐铃声响了。李老眼睛一亮,站起身来,端起桌子上的菜,一碗一碗送给了在食堂用餐的工作人员。

几年过去,下属单位都知道李老有个“送礼不要,请客不到"的原则。一般由李老带队或者是李老下去检査,基本上没有人敢玩小动作的。有的只是平时要把药政工作搞好,绝不让李领导批评通报。

李秉堂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取得了卓越成效。沅江县药政管理工作长期落后状态得到改变,一跃成为省级卫药管理先进县,他个人也成了省级先进。

青梅竹马,共挽鹿车

李老的老伴李秀梅比他大三岁,都是抗日儿童团团员。因两家是世交,又相隔不远。日军到李老的村子扫荡时,李老全家便躲到了李秀梅家;日军到李秀梅的村子时,李秀梅全家就躲进了李老家。如此一来二往,两家老人见两人年龄相差不多,相处十分友好,便给他们定了娃娃亲。

1953年,剿匪胜利后,部队给南下干部一个月的探亲假李老便在西万口迎娶了等了他七、八年的李秀梅。

1955年,李随军,跟着李老满湖南跑,到哪都是好军嫂。

李老一辈子清正廉洁,从未利用自己的身份、职务为家庭、子女谋过私利。若说有,便只有一件让李老深怀愧疚的事了。

1957年,李老告别身怀六甲的妻子,远赴广西南宁军校深造。临行前,战友刘振邦拍着自己的胸脯跟他打包票,“你放心,嫂子生孩子的事包在我身上。”

3月,李在衡阳的部队医院生下他们的第一个爱情结晶,大女儿李静。李知道李老的脾气,在医院休息几天后,嚷着要出院,但是刘振邦不肯。

刘振邦接嫂子到医院时,匆匆看了一眼,李老家里除了部队配置的生活用品,其他什么都没有准备。出院?到家里谁来照顾产妇与婴儿?吃什么?而医院不仅是餐餐有红烧肉、鸡蛋等有营养的菜,还有护士帮忙照顾产妇、婴儿。于是,他硬是让李在医院住了一个月。

李老回家后,十分愧疚。一是因为老婆生孩子,他未能守在身边,再就是因为这事给组织添了不少麻烦。对妻子的愧疚只好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她多加照顾,而对组织的愧疚只能用更扎实、更努力的工作去弥补。

这两者对于军人来说,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李老还是选择了继续亏欠妻子。

1960年,李老的儿子在长沙出生,作为父亲的他却远在甘肃。到沅江后,接着家里又添了满女儿,由于他常年不着家,照顾三个孩子以及家庭的重担,都是李一肩挑。

李老退休后,他青梅竹马的老伴因积劳成疾瘫痪在床,李老谢绝别人帮他找保姆的好意,十几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病中的老伴。

春暖花开时,在书院路,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道风景,白发苍苍的李老用轮椅推着满头白发的李,在新叶初发的梧桐下散步。

去世后,年近90高龄的李老还是没有请保姆,也没有跟儿女住在一起。他独自居住在原卫生局的老院子里,平时饭菜以蔬菜为主。他说,“我差不多90岁了,耳不聋眼不花,都是归功于清淡。吃菜清淡,能缓解三高,工作清淡能迅速找准自己的站位,找到自己的本心。”

言传身教,教育后代

李老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美德,他还对孩子们提出了十三个“要”与“不准”:要珍惜老干子女光环下的荣誉,不准做行为不当的事情,要听党的话,不准有抵触之言行;要实事求是,不准向组织说假话;要尊重领导,不准以下犯上;要行为上光明正大,有正确意见正面提,不准背后有做小动作的行为;要普遍团结同志,不准闹派系;要追求进步,不准违法乱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准三心二意;要清清白白做人,不准贪污受贿;要洁身自好,不准与品行不端的人交往;要文明礼貌待人,不准使用粗俗的语气;要珍惜自己的工作,爱岗敬业,不准做门外汉;要做人楷模,不准做道德上的低下之徒。

李老的孩子们学习与工作方面,没享受任何特殊照顾。参加工作后,更是把他们父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兢兢业业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近几年,李老深感时不我待,立志把自己经历的有价值的东西奉献给后人。除了在学校、国学堂做以“回顾抗日历史,抒发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专场报告外,还以揭露日暴行、点赞先烈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主题,写出65万余字的《黑河川抗日儿女》。

现在,年近90的他,又投入以揭露:“四人帮”迫害好人制造内乱的罪行及我们伟大的党平反冤假错案的壮举为主题的《紧跟太阳》的创作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