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南嘴镇:四点助力 构建基层治理“新引擎”

时间:2025年09月24日 作者: [字体: ]

  沅江市南嘴镇以党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紧扣办事效率更高、群众更满意,全力构建基层治理“新引擎”。

  筑牢党建引领“主心骨”,让基层治理“强”起来。一是选优配强班子。在精准研判上下深功,聚焦班子结构、功能发挥、矛盾问题、人选储备等核心要素,逐村逐社进行详实分析,建立重点难点村社台账,实时跟踪关键指标,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严格村级财务审计,理清经济账目,对发现问题依规处理,确保“清白离任、干净交接”;利用换届的契机,通过“挑、推、引、请”四字法,拓宽人才储备渠道,确保每个村社都有4-6名可用后备人选。二是增强队伍能力。做实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基层党建、廉政教育等专题,开展案例式集中培训,外出取经拓视野,全面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落实老带新、镇连点等结对帮扶制度,选派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镇村干部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传经验,精准赋能弥补村干部履职能力欠缺等“弱点”。今年以来,组织村“两委”干部到临近乡镇实地学习考察,讲授专题党课10次。三是汇聚乡友人才。打好“乡情牌”“政策牌”,重点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中发现优秀人才,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微信群”,全覆盖组织开展“共话发展”恳谈会,为在外乡友关注家乡搭建平台。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利用节假日,每年对重点人才至少上门走访两次,引导其发挥资金、技术、人脉等资源优势,为家乡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累计开展恳谈会10余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0多条,各类乡友购买村级农副产品达80余万元,走访慰问特殊困难群体200人次。

  共绘多元共治“同心圆”,让乡村治理“活”起来。一是搭建交流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在阵地建设上求实效。改造提升文化活动、村史陈列馆、农产品展览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搭建起广阔舞台;强化文化队伍建设,在文化服务活动上亮新招。组建理论政策宣讲、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队伍38支,成立锣鼓队、广场舞队10支,积极开展“村晚”“村BA”、书展、“七彩假期”等文娱活动。2025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余场、志愿活动150余场,功能室接待群众达0.12万人次。二是构建基层应急防治体系。不断织密“人防+技防”的立体化防护网络,联合新华救援队强化辖区巡逻队、抢险救灾队等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冲锋舟、无人机、排涝设备、应急照明等应急救援装备设施;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接入村周界监控设备600余台,通过村部智慧大屏进行集成显示,完成村级周界道路、水域的全覆盖监控,同时利用全覆盖的“村村响”建成应急广播“一张网”。开展消防疏散、汛期避险转移和火灾扑救等应急演练20次,覆盖机关单位、村(社区)、企业员工等500人次,夯实应急管理根基。三是推动“三治”融合发展。以“自治”为抓手。指导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自治制度,通过民情恳谈会、屋场会等方式,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2025年群众和辖区企业家自发筹资44.5万元,用于“奖优助学”南嘴教育事业;以“法治”为保障。组建群众调解队伍,培育“金牌”调解员40名,定期开展普法学法用法宣传活动,培养群众知法守法意识;以“德治”为引领。开展“文明家庭”“最美”系列等评比活动,选树身边榜样10余名,拍摄“山乡有理·村村讲”系列短视频56期,打造二芝姐、铁哥等“本土明星”5名。

  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让乡村治理“顺”起来。一是做实做细片组邻“三长制”工作。以三长制为主轴融合基层各类治理组织及力量,在“三长”划片分区基础上融合网小格、河湖林田等各类网格,不断优化网格设置;将护林员、网格长、河湖林田长各类基层治理组织中的负责人和骨干成员吸纳进“三长”,选优配强“三长”队伍;由村(社区)党组织梳理基层治理和群团组织的场地、人员、资金、表彰、物资五类资源,形成资源清单,提高资源利用率。2025年先后解决矛盾纠纷、群众诉求、安全隐患等事项109件,为群众提供“微服务”1000余次。二是搭建“三访三讲”治理模式。坚持村党支部书记遍访、干部入户走访、党员日常走访“三访”,通过与群众“唠家常”的方式,收集群众矛盾诉求和意见建议,把“问计于民,共话村庄发展”作为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坚持讲道理、讲情理、讲法理“三讲”,紧扣养老育幼、婚姻家庭、农村宅基地、经济纠纷等群众身边突出矛盾风险问题,因户施策将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确保“小事有人理、大事有人办”。2025年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100余起。三是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以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石,利用范蠡西施、关羽屯兵、狮子鳌的秦氏墓、庵子岭抗日等传说,先后打造樟抱腊、关公岭、香炉山庄等小微景点;探索百家沟百家姓的由来以及姓氏文化的溯源,打造姓氏文化长廊;通过村史馆展示村庄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乡友名人等,让村民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力”,让乡村治理“富”起来。一是组织领航定向。构建“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跟进”的良好格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鼓励引导种植大户打造种植示范基地,促进土地流转,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充分利用自留地和开荒边角地进行分散种植。去年以来,百家沟村共发展红薯种植基地1000余亩,育有品种10余种,带动300多名群众参与种植红薯,户均增收4000元。二是产业多元拓展。依托各村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在兴南村发展黄金贡柚套种黄花、百家沟打造“薯百家”品牌、南嘴村发展“赤山园”油茶经济。并开办红薯粉、油茶等加工厂,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整合资源增效。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线上”通过电商、微信群,“线下”发动乡友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集体经济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保障、以及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使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2024年,7个行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突破200万元,其中两个村突破50万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