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哥”郭继先的“万里长征”
郭继先是益阳沅江市农业农村局的退休干部,今年77岁。在沅江,大家都习惯称他为“牛哥”,不仅是因为他干了一辈子畜牧工作,更是因为他技术牛而得名。退休17年来,郭继先全身心服务“三农”,在沅江广袤的农村走出了属于他的“万里长征”。
前不久,新湾镇桥北村的养鸭专业户李梅生要淘汰一批鸭子,需要找专家鉴定,一个电话打给郭继先。郭爹背起“百宝箱”,骑着他的“小电驴”就出发了。郭继先说:“我是学农的,对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有着深厚的感情,农民需要我。”
郭继先年轻时学的是畜牧专业,并多次到湖南农学院精进技术。他博学多思,又善于观察,练就了一身好本事。2013年,南湾湖一个养殖场的牛突然莫名其妙的接连死亡,周围很多兽医都束手无策。养殖户辗转联系上郭爹。郭继先立即挤长途车赶到百里外的牛场,仔细观察牛群,发现竟是近亲繁殖惹的祸。他让养殖户更换了所有的公牛。从此,这里再没有出现过死牛的现象。
退休以后,郭继先十几年如一日下乡免费为农民进行科技指导、畜禽诊治。在他的日记本上,记载着300多户服务对象,50多户重点帮扶对象。郭继先的电话号码也是沅江市的“科技110”,几十年不曾改变。“有事找牛哥”,成了大家的一种共识。早些年,距离在15公里以内的,他就自己骑单车去。10多年里,他骑坏了5辆自行车,总里程达5万多公里,每年经常有200多天在乡下,累计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养殖户都对他赞不绝口。
郭继先不但是个“牛”师傅,还是一名科普推广者。在他看来,乡村田野里到处长着的海蚌草、鱼腥草都是低成本的好药。仔猪白痢,取海蚌草、苦瓜蔸子等熬成水,连续服用一段时间,病就好了;刚出蛋壳的鸡仔抵抗力差、易得病,吃一些用高锰酸钾制成的药剂,就好养了。1只鸡所需的药剂成本只要1毛钱。郭爹怕他们掌握不好制药的比例,告诉他们,液体变成荷花色就行。荷花是湖区最常见的,大家一下子心里就有数了。
郭继先还将多年摸索的经验编成“汤头歌”、养殖经、顺口溜,抄成手抄本后复印给乡亲。如挑选猪崽——“嘴巴长、四脚齐,稀毛现白皮。一身圆滚滚,吃食把脚移”;买牛就要看“八子”——“眼如(鸡)蛋子,耳如扇子,角如钻子,鼻如镜子(湿而亮),身如磙子,腿如管子,蹄如盘子,尾台帚子(扫帚)”……通俗易懂,入脑入心。
这些年,沅江500多个村(社区)、3000多名村干部、6000多名组长、38000多名党员、350000多农民都听过郭继先的讲座;他指导培养的养殖户每年发展养猪15万头,年产值3.75亿元。他撰写的《进一步发展我市生猪与市场销售》《用科技发展观指导我市养牛的发展》等调研报告,成为沅江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参考。郭继先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我要为农村培养不少的专家。使农民农业农村加工户、养殖户、销售户要变成老板,要变成能人、变成技术员。”
郭继先非常朴实,外套是退休前的工作服,内衣是儿子淘汰的。他的退休工资除了日常开销外,都用在下乡的路费和复印资料上。也因此,郭爹一身光环,先后获评益阳市“四好”老干部、老年科技精英、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农村科普致富带头人、科技精英、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并记一等功等荣誉,2015年还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郭继先说“我会继续干。有朝一日,如果我服务三农,倒在农村的田野上,倒在猪栏牛栏里了,我无怨无悔。”